雨天进行高处作业时,防滑措施、设备防护、天气监测、暂停作业条件和应急预案是保障安全的核心要素。作业环境湿滑、设备易受潮、能见度降低等因素会显著增加坠落、触电等事故风险,需针对性强化安全管控。
1. 防滑装备与作业面处理
作业人员必须穿戴防滑鞋、系紧安全带,并在安全带挂钩处加装防脱锁扣。脚手架、平台等接触面需提前铺设防滑垫或捆绑麻绳,及时清理积水。攀爬直梯时禁止手持工具,需使用工具包或升降设备运输。
2. 设备防水与绝缘防护
电动工具须配备防水插头并接入漏电保护装置,电缆线悬挂固定避免接触积水。高空吊装设备加装防雨罩,钢丝绳、吊带使用前检查有无受潮霉变。金属构件作业时关闭电源,防止雷电引发感应电。
3. 动态天气监测机制
通过气象预警App设定降雨量阈值提醒,现场安全员每30分钟测量风速(超过10.8m/s立即停工)。雷暴预警发布后,所有人员应撤离至避雷设施覆盖区域,不得在孤立构架上逗留。
4. 能见度分级响应标准
中雨(降雨量4-16mm/h)时缩短单次作业时长至1小时内;暴雨(超过16mm/h)或水平能见度低于50米时终止作业。夜间降雨需额外增加防爆探照灯,照明范围需覆盖作业面外延3米缓冲区。
5. 撤离预案与急救准备
设定3条不同方向的紧急撤离路线并保持畅通,集合点需远离滑坡风险区。现场配置AED除颤仪、保温毯和骨折固定夹板,所有人员每月参与模拟雨天坠落救援演练,确保8分钟内完成伤员初步处置。
雨天高处作业需执行比常规环境更严格的操作规范,企业应建立降雨分级响应制度,通过物联网湿度传感器与智能安全帽联动,实现风险实时预警。作业中止决策权应赋予现场安全监督员,避免因工期压力强行施工酿成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