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施工保温措施方案的核心在于控制温度、防止冻害、确保材料性能稳定,主要通过材料预热、覆盖保温层、掺防冻剂、搭建暖棚及实时温度监控实现。以下是具体实施方案:
-
材料预热与加热处理
施工前对水泥、砂石、钢材等原料进行预热,确保温度不低于5℃。例如,混凝土搅拌时采用热水(≤80℃)或加热骨料(≤60℃),控制出机温度≥10℃,入模温度≥5℃。钢材焊接前需预热至20℃以上,防止冷脆断裂。 -
覆盖保温与分层防护
浇筑后的混凝土表面应立即覆盖草帘、棉被或专用保温膜,厚度≥5cm,重点区域如梁柱节点采用多层覆盖。对于大体积结构,可搭设防风屏障,减少热量散失。若气温低于-10℃,需增加电热毯或蒸汽养护。 -
防冻剂与早强剂配合使用
在混凝土中添加防冻剂(如亚硝酸钠、氯化钙)降低冰点,掺量严格按配比控制(通常占胶凝材料3%-5%),避免过量引发钢筋锈蚀。同时加入早强剂加速凝固,缩短养护周期,确保3天内强度≥设计值的30%。 -
暖棚法封闭施工环境
针对室内作业或局部工程,搭建临时暖棚并配备暖风机、热风炉,维持棚内温度≥15℃。暖棚需密封保温材料(如岩棉板),并设置CO监测装置防止中毒。每日至少4次测温,温差波动≤5℃。 -
智能化温度监测与调整
埋设电子温度传感器于混凝土内部,结合物联网平台实时监测温度曲线。当监测点温度接近临界值(如0℃)时,自动触发加热设备升温。同时人工每2小时巡检一次,记录环境温湿度、风速数据,及时调整保温策略。
冬季施工需综合运用主动加热与被动保温手段,重点防范冻胀、强度损失及结构裂缝。建议提前15天制定专项方案,结合当地气候特点动态优化措施,施工后持续养护至强度达标,避免因保温失效导致返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