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冬季施工是指在室外日平均气温连续5天稳定低于5°C或0°C以下时,采取特殊技术措施保证混凝土正常硬化的工程过程。其核心挑战在于低温导致水分冻结、强度发展受阻及耐久性下降,需通过材料选择、温控养护和防冻技术确保工程质量。
-
低温环境下的施工原理
混凝土在负温下水分结冰会引发冻胀应力,破坏内部结构。因此需控制入模温度(通常≥5°C),并通过蓄热法、加热法或掺加防冻剂降低冰点,确保初期强度达到临界值(设计强度的30%-40%)前不受冻害。 -
关键施工措施
- 材料处理:加热骨料和水(混合温度≤40°C),选用早强型水泥,添加引气剂减少冻胀损伤。
- 保温养护:覆盖草帘、塑料薄膜或搭建暖棚,维持正温环境;大体积混凝土需监测内部温差(≤20°C)。
- 工艺优化:缩短运输与浇筑间隔,避免分层离析;优先采用机械振捣提升密实度。
-
质量与安全控制
严格测温并记录养护温度曲线,禁止在冻土上直接浇筑基础。对于预应力结构或潮湿环境,需禁用氯盐类防冻剂以防钢筋锈蚀。
冬季施工虽增加成本,但对工期紧张的工程不可或缺。合理规划技术方案、动态调整养护措施,是保障混凝土耐久性和结构安全的核心。建议结合实时气象数据与工程需求,制定个性化冬季施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