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施工中提高混凝土强度等级的核心在于控制温度、优化配合比及科学养护。通过加热原材料、掺加早强防冻剂、蓄热保温等措施,可确保混凝土在低温下正常水化,避免冻害,最终实现强度提升目标。
-
温度控制是基础
冬季施工时,混凝土入模温度需保持在5°C以上。采用热水(≤60°C)和加热骨料(≤40°C)拌合,运输过程覆盖保温材料减少热量损失。浇筑后立即覆盖塑料薄膜和保温层(如草垫、岩棉),必要时使用电热毯或蒸汽加热维持10°C以上养护环境。 -
配合比优化是关键
降低水灰比(≤0.6),增加水泥用量(≥300kg/m³),优先选用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标号≥42.5)。掺加高效减水剂减少游离水,同时添加早强剂(如JM-Ⅴ型)或引气剂,加速早期强度发展并提升抗冻性。 -
养护工艺决定成败
采用综合蓄热法,结合外加剂与保温措施,确保混凝土在受冻前达到临界强度(设计强度的40%)。定期测温监控,重点保护结构棱角等易散热部位。拆模时间需通过成熟度计算确定,避免过早暴露导致温度骤降。
提示:冬季施工需提前制定专项方案,严格监控各环节温控数据,优先选择经验丰富的施工团队,确保混凝土强度与耐久性双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