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混凝土施工会显著降低工程质量并增加成本,主要风险包括强度不足、裂缝增多、抗渗性下降等。低温环境下水泥水化反应缓慢,游离水结冰膨胀破坏内部结构,需额外加热养护且防冻剂可能腐蚀钢筋,综合性价比远低于常温施工。
-
强度与耐久性受损
低温导致水泥水化不完全,混凝土临界强度难以达标,受冻后孔隙率增加30%以上。早期受冻的混凝土抗压强度可能降低50%,抗渗性几乎归零,长期耐久性大幅下降。 -
裂缝风险激增
水分冻结膨胀引发内部应力,温差超过15℃时易产生结构性裂缝。钢筋锈蚀膨胀会加剧开裂,氯盐类防冻剂更会加速腐蚀进程,修补成本高昂。 -
施工成本翻倍
需对骨料和水加热至40℃以下(避免假凝),入模温度需保持5℃以上。蓄热法养护要求温度≥10℃,需搭建保温棚并持续供热,能耗与人工成本增加50%-80%。 -
质量管控难度大
冬季施工需严格监控温度曲线、防冻剂配比及养护时间。工人操作失误率升高,部分工艺(如抹灰)要求基层强度达设计值的20%-40%才能施工,工期不可控风险显著。
若非紧急工程,建议延迟至春季施工。必须冬季作业时,应选用硅酸盐水泥(≥32.5MPa)、控制水灰比≤0.6,并优先采用综合蓄热法+早强剂方案,同时避免氯盐用于钢筋混凝土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