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总决算编审工作的核心在于通过科学统筹、严格审核和成果转化,确保政府收支数据的真实性与规范性,为预算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其关键亮点包括:强化源头数据管理(如新会计制度衔接、对账机制)、创新审核流程(交叉审核、集中汇审)、深化数据分析应用(反馈预算编制问题),最终实现财政资金全周期高效监管。
-
科学统筹与责任落实
成立专项编审小组,明确分工与时间节点,通过布置会传达政策要求(如股权投资记账规则),确保市县两级口径统一。例如某市通过“四个到位”机制,实现财政收入112.1亿元、支出213.9亿元的高效核算,民生支出占比达83.1%。 -
数据质量全流程把控
从日常核算入手,规范债券利息分配、社保资金调拨等操作,清理暂付款挂账。审核阶段采用“计算机+人工”双校验,设置数万条审核公式,针对专项债券付息等难点专项核验,数据一次性通过率显著提升。 -
协同联动与经验共享
打破行政区划限制,组织县区交叉互审,以老带新解决新人经验不足问题。集中汇审时建立问题台账,现场反馈修改,形成“初审-复审”闭环,确保全市决算逻辑一致。 -
成果驱动管理优化
将决算数据与预算执行对比分析,识别收支结构异常点,反馈至预算编制环节。例如某省通过提炼179项审核要点,完善“预算-执行-决算”全链条反馈机制,提升下年度预算精准度。
财政总决算编审不仅是年度收支的“成绩单”,更是优化财政管理的“指南针”。未来需进一步融合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强化数据赋能,推动财政治理从合规性向效能性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