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考制度于1966年因文化大革命中断,直至1977年恢复,这11年间高校招生改为推荐制。这一变革深刻影响了当时的教育公平与人才选拔机制,而恢复高考则成为改革开放的重要标志之一。
- 1966年停止高考: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高考被视为“资产阶级教育制度”被废除,高校停止通过考试招生,转而实行政治表现优先的推荐入学制度。
- 推荐制时期(1966-1976):此阶段以“工农兵学员”为主,文化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学生仅具备小学或初中学历,教育质量显著下滑。
- 1977年恢复高考:***主持教育工作后,果断重启高考,当年570万考生竞争27万个录取名额,录取率不足5%,但重新确立了公平选拔人才的标杆。
- 后续改革:恢复后的高考持续优化,如1999年高校扩招、2001年取消年龄与婚姻限制、2003年调整考试时间至6月等,逐步形成现代高考体系。
高考的暂停与恢复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关键转折,既反映了特殊历史时期的动荡,也彰显了考试制度对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如今,高考仍是国家选拔人才的核心途径,其公平性与科学性仍在不断演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