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取国家补贴款与骗取国家补贴款的核心区别在于行为手段和法律定性:前者通常利用政策漏洞或虚假申报等“合法外衣”掩盖非法目的,后者则直接通过虚构事实、伪造材料等欺诈手段非法占有资金。
-
行为性质差异
套取行为可能表面符合申报程序,但通过夸大项目规模、虚报数据等“打擦边球”方式获取超额补贴;骗取行为则完全虚构资格或事实(如伪造企业资质、捏造受灾情况),本质是欺诈。 -
主观意图不同
套取者可能将部分资金用于申报项目,存在“半真半假”的动机;骗取者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资金完全脱离政策规定用途,甚至直接侵吞。 -
法律后果轻重
套取若未构成犯罪,可能面临行政处罚(如追回资金、罚款);骗取达到数额标准则构成诈骗罪或贪污罪,需承担刑事责任,最高可判无期徒刑。 -
查处难度对比
套取因部分材料真实,需审计深挖账目异常;骗取因关键材料造假,一旦核实即易定性,但隐蔽性强(如冒用他人身份)。
提示: 无论是套取还是骗取,均扰乱财政秩序。企业或个人应合规申报,避免因“小聪明”触碰法律红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