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校园安全条例细则》以预防为主、全员参与、细化责任为核心原则,明确校内安全事故的预防、处置及责任划分框架,覆盖校园设施、日常管理、应急预案等关键领域。其亮点包括五级责任体系、心理健康干预机制、智能安防升级要求,为师生安全构建系统性保障。
分点论述细则重点方向
-
责任体系网格化
建立“校长-分管领导-班主任-教师-学生”五级安全管理架构,明确各岗位安全职责。后勤、安保部门需每日巡查水电、消防、体育器材等设施隐患,记录台账并限时整改。外来人员入校需通过人脸识别或身份证核验,实时对接公安数据库预警。 -
风险预防全域覆盖
强制要求学校每学期开展防踩踏、消防、防暴恐演练,小学低年级演练间隔不超过2个月。食堂推行“明厨亮灶”AI监控,食材采购需留存供应商资质与检测报告至少3年。实验室危化品实行双人双锁管理,使用过程全程视频存档。 -
心理健康干预
将心理筛查纳入新生入学流程,建立“预警学生”档案库,班主任每月跟踪心理动态。设立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配备持证心理咨询师,对欺凌、家庭变故等特殊事件72小时内启动心理干预程序。 -
智能安防升级
校门口200米内需安装高清摄像头并接入公安天网系统,重点区域配备一键报警装置,响应时间低于3分钟。推广电子学生证定位功能,划定电子围栏预警学生异常出入。疫情期间增设体温监测与空气净化设备联动机制。 -
突发事件处置闭环
制定16类校园安全事件应急预案,明确信息上报须在事发20分钟内完成初报。食物中毒等公共卫生事件需4小时内封存留样食品,配合疾控部门溯源。完善保险赔付机制,要求学校投保校方责任险并协助家长索赔。
总结提示
该细则通过量化指标与数字化手段提升校园安全管理精度,家长可通过查看学校公示的月度安全检查报告、参与家长护学岗等方式履行监督权。建议教育部门联合第三方机构每学年开展安全等级评估,持续优化防护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