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工艺基本流程是制造集成电路芯片的核心技术,主要包括晶圆制备、光刻、刻蚀、掺杂、薄膜沉积、互连和封装测试七大关键步骤。这些工艺在无尘室环境中精密协作,最终将设计图纸转化为功能完整的芯片。
-
晶圆制备
以高纯度硅为原料,通过直拉法生长单晶硅棒,切割成厚度不足1毫米的晶圆片,经抛光后表面粗糙度控制在纳米级。300mm晶圆目前是行业主流,可切割出更多芯片提升经济效益。 -
光刻技术
采用深紫外(DUV)或极紫外(EUV)光刻机,将电路图案通过光掩模转印到涂有光刻胶的晶圆上。EUV技术可实现7nm以下制程,但需克服光源功率和掩模缺陷等挑战。 -
刻蚀工艺
干法刻蚀(等离子体)和湿法刻蚀(化学溶液)选择性去除未被光刻胶保护的材料,形成三维结构。高级刻蚀需控制侧壁角度在88°-92°之间,直接影响晶体管性能。 -
离子注入
将硼、磷等杂质原子加速至数万电子伏特能量注入特定区域,改变硅导电特性。退火工艺可修复晶格损伤,精确控制掺杂浓度梯度对器件阈值电压至关重要。 -
薄膜沉积
化学气相沉积(CVD)和物理气相沉积(PVD)交替生长导电层(铜/铝)与绝缘层(二氧化硅/氮化硅)。原子层沉积(ALD)可实现单原子层精度,用于高介电常数栅极材料。 -
互连架构
采用双大马士革工艺构建10层以上的铜互连网络,通孔直径已缩小至20nm级别。低介电常数介质(k<2.5)和钴阻挡层可降低RC延迟,提升芯片速度。 -
封装测试
晶圆切割后通过倒装焊(Flip Chip)或硅通孔(TSV)技术封装,3D堆叠封装使存储带宽提升8倍。老化测试需在125℃环境下持续500小时以上确保可靠性。
随着制程进入3nm时代,环栅晶体管(GAA)和自对准多重图案(SAMP)等创新工艺正在突破物理极限。芯片制造涉及超过1000道工序,需要材料学、量子物理和精密机械等多学科协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