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28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决定,将8月15日设立为全国生态日,8月15日也成为我国首个全国生态日。设立全国生态日具有重大意义,它不仅体现首创性、标志性、独特性,更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增强全民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还能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故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从设立背景来看,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成就。2005年8月15日,***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考察湖州市安吉县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这一论断成为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念,有力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认识。为深化***生态文明思想的大众化传播,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设立全国生态日。
就发展历程而言,2023年6月26日,《关于设立全国生态日的决定(草案)》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审议,6月28日正式决定将8月15日设立为全国生态日。首个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于8月15日在浙江省湖州市拉开帷幕,当日公益动画短片《海洋星球“守蔚者”》上线。2024年8月15日是第二个全国生态日,主题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主场活动在三明市会议中心举办。
中国在生态环境保护的立法方面成果显著。目前我国已有生态环境保护法律30余部、行政法规100多件、地方性法规1000余件,还有其他大量涉及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规定,为形成并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打下了坚实基础。中国还通过立法加大对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处罚,解决了生态环境领域“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突出问题。
全国生态日的设立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它见证了中国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决心和努力。在全国生态日的推动下,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将不断取得新成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美好愿景也将逐步实现。 (内容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