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恐宣传的核心常识聚焦于提升公众安全意识、识别风险行为及掌握应急技能,重点包括:常见恐怖袭击手段识别(爆炸物/生物化学攻击/网络恐怖主义)、可疑人员与物品的特征判断(异常包裹/监控躲避/不合时宜服装)、公共场所应急逃生路线规划、紧急报警信息要素(时间地点/袭击类型/伤亡情况)及反恐法律知识普及。以下分五大维度展开关键要点:
一、基础安全认知
- 恐怖主义定义与形式
包括暴力袭击、劫持人质、网络攻击等,需警惕利用社交媒体传播极端思想的行为。 - 国际反恐合作机制
了解联合国《全球反恐战略》及区域性反恐协议,如上海合作组织的联合行动框架。 - 反恐法律底线
熟悉《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中关于禁止传播极端主义、举报义务等条款。
二、可疑行为识别
- 人员异常特征
长时间徘徊敏感区域、携带不明电子设备、穿戴与季节不符的厚重衣物。 - 物品可疑迹象
无人认领包裹、附着异常电线或液体渗漏的箱体、散发刺鼻气味的容器。 - 网络风险信号
暗网活动痕迹、加密通信工具异常群组、宣扬暴力的图文/视频内容。
三、应急防护技能
- 公共场所应对
- 遇爆炸:立即趴下护头,避开玻璃窗与悬挂物,逆风撤离毒气扩散区域。
- 遇持械袭击:利用掩体躲避,采用“跑、躲、反击”策略,切勿围观。
- 生物化学防护
用湿布遮盖口鼻减少吸入毒气,迅速向上风方向转移,接触污染物后及时清洗皮肤。 - 信息报告要点
报警时需清晰描述袭击位置、袭击者特征、武器类型及现场伤亡情况。
四、社区联防要点
- 重点区域监控
交通枢纽、学校、商场等需加强安检,推广人脸识别与智能监控系统。 - 基层宣传策略
通过社区讲座、模拟演练、宣传手册普及“三不原则”(不接触/不传播/不隐瞒)。 - 特殊人群关注
加强对流动人口、境外务工人员的背景审查,建立可疑行为举报奖励机制。
五、长期防范意识
- 家庭应急储备
备置防毒面具、急救包、应急照明设备,定期更新逃生路线图。 - 心理干预支持
恐怖事件后及时开展心理疏导,避免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蔓延。 - 青少年教育重点
学校课程纳入反恐知识,通过案例教学提升对极端思想的免疫力。
总结:反恐常识的掌握需融入日常生活,通过多场景演练与持续教育筑牢安全防线。公众应主动参与社区反恐宣传,遇到可疑情况立即拨打110或通过“网络110”平台举报,共同维护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