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他人学历入职属于违法行为,不仅会导致劳动合同无效,还可能面临行政处罚甚至刑事责任。 这种行为直接违反《劳动合同法》和《刑法》中关于诚信原则与证件伪造的规定,用人单位可无条件解雇且无需赔偿,个人则可能被列入行业黑名单或承担法律制裁。
-
劳动合同无效的核心后果
使用他人学历或伪造学历入职,本质上是以欺诈手段订立劳动合同。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六条,此类合同自始无效,用人单位有权立即解除劳动关系,且无需支付经济补偿。若已发放的薪资高于实际学历对应的岗位标准,企业可要求返还差额部分。 -
行政处罚与经济责任
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二条,伪造、买卖或使用虚假学历证件的行为,可处10-15日拘留并罚款。若用人单位因审核疏漏招用冒名者,可能被劳动部门罚款;若冒名者发生工伤,企业需自行承担全部赔偿。 -
刑事风险与行业禁入
伪造学历证件可能触犯《刑法》第二百八十条的“伪造事业单位印章罪”,最高可判三年有期徒刑。若利用虚假学历骗取社保、高额薪资等,还可能构成诈骗罪。涉事者会被金融、教育等行业列入终身禁业名单。 -
被冒名者的连带风险
出借身份证或学历信息给他人使用,可能导致个人信息被用于注册公司、**等非法活动,甚至因“帮助犯罪”被追责。被冒名者需通过法律途径**,过程复杂且成本高昂。
诚信是职场底线,学历造假代价远超短期利益。 求职者应通过正规途径提升竞争力,用人单位则需加强入职审查(如学信网核验、人脸识别等技术手段),共同维护公平就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