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接带隙半导体是指导带最小值(CBM)和价带最大值(VBM)在k空间(动量空间)中位置不重合的半导体材料,其电子跃迁需要借助声子参与以保持动量守恒。典型代表包括硅(Si)、锗(Ge)、磷化镓(GaP)等,广泛应用于光伏、集成电路等领域。
-
硅(Si)
硅是最常见的间接带隙半导体,带隙约1.12 eV(300K)。其导带底位于布里渊区X点,价带顶位于Γ点,电子跃迁效率较低,需依赖声子辅助。硅因成本低、稳定性高,成为集成电路和太阳能电池的主流材料,但发光效率弱于直接带隙材料。 -
锗(Ge)
锗的带隙约0.66 eV(300K),导带底位于L点,价带顶位于Γ点。早期用于晶体管,后因硅的优越性能被替代,现主要用于红外光学器件和高速电子器件中的应变硅技术。 -
磷化镓(GaP)
带隙约2.26 eV(300K),导带底位于X点,价带顶位于Γ点。通过掺氮(N)可提高发光效率,用于红色、绿色LED的衬底材料,但需通过杂质能级辅助发光。 -
碳化硅(SiC)
具有多种晶型(如4H-SiC带隙3.26 eV),导带底位于M点,价带顶位于Γ点。耐高温、耐高压的特性使其适用于大功率电子器件和电动汽车逆变器。 -
其他材料
- 金刚石(C):超宽带隙(5.47 eV),潜在应用于高功率器件。
- 砷化铝(AlAs):带隙2.12 eV,用于异质结器件中的势垒层。
间接带隙半导体的核心优势在于载流子迁移率高、热稳定性好,但发光效率较低。通过能带工程(如量子阱设计)或掺杂可优化其光电性能,推动其在能源、电子等领域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