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4年末,中国政府债务余额合计82.11万亿元人民币,其中中央国债为34.57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为47.54万亿元(含一般债务16.70万亿元、专项债务30.84万亿元),政府债务负债率为60.9%,显著低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的G20国家平均水平。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债务分别占到了GDP的25.6%和35.2%,这表明尽管债务规模庞大,但与经济总量相比仍处于可控范围之内。针对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问题,国务院批准了6万亿元的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并且在过去五年中每年安排8000亿元用于化解此类债务。这些措施有效地降低了地方财政风险,预计到2028年底前将大幅减少需要消化的隐性债务总额。
从债务结构来看,中国外债中的中长期债务占比达到了44%,而短期外债则占据了剩余的56%,其中与贸易相关的信贷占据了短期外债的36%。这种结构有助于保持流动性风险的可控性。本币外债的比例上升至50%,减少了汇率波动对债务负担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面临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中国的财政收入依然实现了正增长,而非税收入的增长更是弥补了税收收入下降带来的缺口。
在财政政策方面,2024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赤字为4.06万亿元,赤字率为3.01%,这一数字与年初设定的目标高度一致,体现了财政政策的连续性和精准性。与此为了支持科技创新、灾后恢复重建以及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还特别发行了超长期特别国债共计1万亿元。这些资金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也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必要的财政支持。
考虑到当前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确保财政可持续性。通过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严格控制“三公”经费,盘活闲置资产等方式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积极应对可能面临的挑战,如经济增速放缓可能导致的债务可持续性压力,但目前已有充足的政策储备应对潜在的风险。
尽管2024年中国政府债务总额较高,但由于有效的管理和合理的政策调控,整体债务水平仍然维持在一个相对健康的范围内。随着未来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强化风险防控机制,可以预见中国的财政状况将继续朝着更加稳健的方向发展。对于关注中国经济的人来说,理解这些关键点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国家经济发展的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