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题型及答题格式是语文学习和考试中的重要内容,掌握常见题型及对应答题格式能有效提升解题效率和得分率,以下为你详细介绍。
意境类:先描绘画面,要忠于原诗且语言优美,概括出氛围,接着分析思想感情,最后点出境界特点。比如,要求描绘王维《山居秋暝》的画面,可先写“描绘了一幅初秋薄暮、幽静闲适的山村图景。山雨初霁,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枝洒落下来,清泉在山石间淙淙流淌,竹林中传来洗衣女子的欢声笑语,莲叶轻摇,那是渔舟穿行而过的动态,近处是浣女归家,远处是渔舟轻泛的景象。”然后概括氛围为“清幽明净” ,分析思想感情为“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 ,点明境界特点“动静相衬、情景交融” 。
手法类:先揭示手法,结合诗句分析怎样用,分析思想感情,阐述作用效果(对读者、意境、中心等的效果)。如分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手法,可指出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诗句中诗人目送友人的孤帆渐渐远去,直至消失在碧空尽头,只看见长江向天际奔流,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融入其中,在表达诗人对友人深情厚谊的也让读者深切感受到那种离别的愁绪,在营造意境上,画面开阔又带有淡淡的惆怅。
语言特色类:揭示语言特色,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表达思想感情,阐述作用效果。像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语言特色鲜明,以“豪放旷达”来形容。诗句将雪花比作梨花,想象奇特,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大雪纷飞的壮丽景象,让人感受到诗人虽处于塞外苦寒之地,却对生活充满热爱,乐观豁达,在作用效果上,极大地渲染了送别时的浪漫氛围。
关键词类:明确主旨作用和结构作用。以杜甫《登高》中的“艰难苦恨繁霜鬓”为例,“艰难苦恨”是关键词,从主旨作用看,直接点明诗人一生穷困潦倒、年老多病、壮志未酬的艰难处境和内心的愁苦,深化了诗歌忧国伤时、感怀身世的主旨;从结构作用上,这一词语承接上文对自身身世的感慨,引出下文对人生短暂的哀叹。
感情类:通过具体内容概括,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如李商隐《锦瑟》 ,诗中运用了诸多意象,如“庄生晓梦迷蝴蝶”“沧海月明珠有泪”等,整首诗通过这些意象营造出朦胧、哀怨的氛围,结合诗人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可分析出诗人借诗抒发了对自己身世的感伤、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以及对时光易逝的感慨等多重复杂的情感。
概括主旨类:确定诗歌定位,阐述各句内容,说明通过何种手法,抒发了什么感情,最后进行评价。如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这是一首边塞词,上阕描绘了边塞的荒凉、萧瑟之景,下阕则抒发了将士们思乡之情与壮志未酬的矛盾心理,通过借景抒情、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了词人对边疆将士的同情以及渴望平息战事、百姓安居乐业的心情,从艺术价值上看,此词拓宽了词的题材,提升了词的境界,对后世边塞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鉴赏类:先说明写了什么,再阐述怎么写的(包括技巧、语言风格、字句特色),最后说明表达效果(感情)。比如鉴赏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写的是天涯游子的羁旅之愁,怎么写的有通过名词连用的独特技巧,描绘出一幅“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的萧瑟秋景图,营造出孤寂、凄凉的氛围;语言风格上,简洁凝练,用极为精炼的文字勾勒出丰富的画面;运用了融情于景的手法,将游子的思乡之情融入到具体的景物之中,表达效果上,深刻地传达出漂泊在外的游子的孤寂、愁苦以及对故乡的思念,读来令人动容。
形象类:在诗中找到相关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阐释为何要写该形象(主旨),分析作用效果。以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塑造了一个虽头发花白却仍心怀壮志、意气风发的词人形象,其特征是豪放洒脱、渴望建功立业,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是为了表达自己不服老、希望得到朝廷重用、渴望驰骋疆场、为国立功的主旨,此形象让读者感受到词人的激昂斗志和爱国情怀,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诗歌含义:包含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如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表层含义是描写了两人相见困难,离别时更加痛苦,此时恰逢暮春,百花凋零,景色凄凉;深层含义则象征着两人爱情的艰难坎坷,美好时光如同暮春美景般转瞬即逝,诗人借此抒发了对爱情的执着和无奈。
了解诗歌常见题型及答题格式,多做练习,在阅读与分析中不断总结归纳,才能真正掌握诗歌鉴赏的技巧,提升语文素养和考试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