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合格考政策是高中阶段学业水平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在于检验学生是否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学业要求,成绩直接影响毕业资格和高考选科资格。合格考覆盖14门必修科目,成绩以“合格/不合格”呈现,未通过者可补考;而等级考则从6门科目中选3门,成绩计入高考总分,两者在考试目的、科目、范围、时间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关键亮点包括:合格考是毕业和春季高考录取的依据,等级考科目必须合格才能报考,且新高考采用“3+1+2”模式,物理或历史成为必选科目。
合格考的目的是确保学生掌握基础学科知识,考试内容仅限必修模块,难度较低。语文、数学、外语等科目每年考1次,其他科目每年考2次,最早从高一下学期末开始。若科目未通过,离校后两年内仍可补考。合格考成绩不仅是毕业门槛,还用于高职院校分类招生,部分省份将其等级化(如A-E级)以细化评价标准。
等级考则聚焦学科特长,考试范围涵盖必修和选择性必修内容,难度较高。学生需从物理、历史中必选1门,再从政治、地理、化学、生物中选2门,组合达12种。等级考成绩按原始分或等级转换分计入高考总分,且仅限高三学生参加,机会仅一次。值得注意的是,选考科目的合格考必须通过,否则无法参加对应科目的等级考,这要求学生在基础学习阶段不能偏科。
新高考模式下,全国统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不分文理,而物理和历史成为首选科目,凸显基础学科的重要性。再选科目以等级赋分制保障公平,避免因试题难度差异导致分数失衡。高校招生按“院校专业组”投档,对选考科目有明确要求,例如理工类专业多要求物理加化学。
建议学生提前规划选科,兼顾兴趣、学科优势与未来专业方向,同时重视合格考的基础巩固,避免因单科不合格限制高考选择。家长和学校应关注政策动态,为学生提供针对性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