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国家教育日定于每年4月15日,旨在通过普及国家安全知识增强公众责任感与防范意识,核心内容包括法律法规解读、风险防范技能、典型案例警示及全民互动参与。这一主题活动通过多维度宣传强化“国家安全人人有责”的社会共识,推动形成全社会维护国家安全的行动自觉。
设立背景与目标。该教育日源于2015年实施的《国家安全法》,呼应新时代国家安全形势的复杂化趋势。重点针对非传统安全领域如网络、生态、数据等领域的风险,通过系统性宣传提升全民对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理解深度,尤其注重青少年、企业员工等群体的认知培养。
宣传重点与形式创新。活动聚焦三大板块:一是国家安全法律体系解读,包括《反间谍法》《网络安全法》等核心法规;二是风险识别技能培训,如防范电信诈骗、数据泄露的实用技巧;三是沉浸式教育场景搭建,各地通过VR模拟窃密过程、AI互动答题等方式提升参与度。北京、上海等地还推出“国安主题地铁专列”“校园安全剧本杀”等创新载体。
全民参与路径设计。公众可通过四类渠道深度参与:登录教育部“国家安全公开课”平台完成专题学习;参与社区组织的反恐防暴演练;在社交媒体发布#国安微行动#话题短视频;加入“国安志愿服务队”开展普法宣传。企业可申请专家团队进行商业秘密保护定制培训,学校可申领国家安全教育工具包用于主题班会。
长效价值与社会影响。连续十年的主题宣传已推动超9亿人次接受安全教育,2023年全民国家安全意识调研显示,90后群体对生物安全、深海极地安全的认知率提升47%。该活动不仅培养公民应对风险的能力,更从文化层面塑造“国家安全共同体”理念,促使公众自觉成为国家安全的捍卫者、监督者、传播者。
全民国家教育日正在从年度活动升维成持续性社会工程。公众可关注“国家安全部”官方公众号获取最新学习资源,企事业单位建议建立常态化培训机制,家庭可通过国安主题桌游开展亲子教育。每年4月带上这份认知与行动力,共同筑牢国家安全的“人民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