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对期末考试的看法普遍存在矛盾心理:既重视其学业评价功能,又对备考压力感到焦虑。调查显示,约67%学生认为期末考能有效检验学习成果,但82%坦言考前出现失眠、食欲紊乱等应激反应,这种"认可价值但抗拒过程"的现象值得关注。
核心矛盾点具体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
评价体系的信任危机
部分学生质疑"一考定成绩"的合理性,尤其实践类课程更倾向过程性评估。突击备考获得的分数与实际能力脱节,导致考前疯狂刷题、考后快速遗忘的恶性循环。 -
时间管理失衡引发的焦虑
期末周平均每天学习时间骤增至9.2小时,社交、运动等基础需求被压缩。手机使用监测显示,备考期间学生APP使用时长反增21%,揭示拖延症与负罪感并存的普遍状态。 -
功利性备考的隐性代价
为追求高分,62%学生承认会放弃拓展阅读而专注划重点,34%有过不当合作行为。这种策略虽能短期提分,但削弱了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构建能力。
缓解矛盾需双向调整:校方可探索"模块化考核+阶段性反馈"模式,学生则应建立"日常理解优先于机械记忆"的学习思维。值得注意的是,已有高校试点将心理健康指标纳入考评体系,这种人文关怀导向的改进获得89%学生正面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