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车司机普遍面临超长工作时间问题,日均驾驶10-13小时成常态,高强度劳动引发健康隐患与职业倦怠。 这一现象不仅违反《劳动法》规定的8小时工作制,更因疲劳驾驶、收入与付出失衡等问题威胁公共交通系统稳定性。
-
超时工作的普遍性与成因
多数城市公交车司机每日工作超10小时,部分甚至达13小时。主因包括线路运营需求密集、驾驶员短缺导致的排班压力,以及企业为降低成本压缩人力投入。例如,早班司机需凌晨3点起床,晚班收工后到家可能已凌晨2点。 -
健康与安全风险
长时间驾驶导致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职业病高发,心理上焦虑、抑郁症状普遍。疲劳驾驶直接增加交通事故风险,部分司机因健康问题被迫离职。 -
收入与劳动强度失衡
尽管工作强度大,司机月收入常低于5000元,且需自担部分事故赔偿。加班工资未按法律规定支付,实际待遇与劳动法要求差距显著。 -
行业改进措施与困境
部分企业尝试优化排班(如强制每2小时休息30分钟),但受制于成本压力与人员短缺,执行效果有限。新能源车辆推广、心理疏导服务等举措仍处试点阶段。
改善司机工作环境需政策、企业与社会协同: 推动工时合规、提高待遇是核心,同时需公众理解其职业压力。无人驾驶技术或为未来解决方案,但短期内仍需关注这一群体的基本权益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