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共召开过十次,最近一次为2024年教师节举行的第六次大会,此次会议首次提出教育“六大属性”,并明确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和时间表。值得注意的是,会议的召开频率并不完全固定,大致呈现“逢五逢十”或重要改革节点集中召开的规律,例如2018年、2024年两次全国教育大会均以五年为间隔,而202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则作为落实2024年会议精神的推进会于1月召开。
从新中国成立至198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共举办四次,每次均聚焦于教育改革关键任务:1985年会议首次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教育现代化方向;1994年会议启动“211工程”与素质教育改革;1999年高校扩招与素质教育全面推进;2010年会议则推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落实。2018年起会议升级为“全国教育大会”,不仅提出“九个坚持”教育纲领,还正式确立教育“三服务”定位——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服务人民。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第六次全国教育大会意义重大。会议不仅将“建设教育强国”目标升级为“建成教育强国”,更首次明确教育强国需具备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等六大核心属性,同时确立2027年取得阶段性成果、2035年全面建成的清晰时间节点。各省随后召开省级教育大会落实目标,如陕西聚焦高等教育科技创新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北京提出“首善之区”教育规划,广东则以“教育现代化”支撑区域经济发展。
会议频率看似不固定,实则与国家战略紧密关联。202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再度强调2035教育强国目标,要求深化教育科技人才融合、推进数字化变革,表明会议已成为国家阶段性教育战略的集结号。若以“建成教育强国”为目标倒推,后续或将形成每五年一次的总结推进机制,但具体安排仍需结合国家政策动态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