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脑计算机是真实存在的,但不同研究方向和实现方式存在差异。以下是关键信息整合:
-
活体脑细胞构建的计算机
-
澳大利亚CL1 :2025年宣称全球首台“人脑计算机”,通过将活人脑细胞与芯片结合,实现神经元自组织网络,可处理信号并模拟大脑功能。
-
瑞士FinalSpark :2024年推出湿件计算平台,使用16个类器官(活脑细胞球体)进行计算,能耗比传统计算机低100万倍,每秒处理超2亿次动作。
-
-
类脑计算与模拟
-
英国Spiking神经网络体系结构(Spinnaker) :2018年建成,拥有100万个处理器核心,模拟人脑10亿个神经元(占实际规模的1%),用于研究大脑疾病和认知功能。
-
类脑计算机架构 :通过仿生神经元网络实现视觉、听觉等认知功能,能耗仅为传统计算机的500万分之一。
-
-
研究进展与挑战
-
疾病辅助 :部分项目已用于老年痴呆症、帕金森症等疾病模型,帮助理解大脑疾病机制。
-
技术瓶颈 :尽管进展显著,但大脑的复杂性(如意识、情感等)仍难以完全模拟,且活体脑细胞的稳定性和可扩展性是主要挑战。
-
总结 :人脑计算机通过不同技术路径逐步实现,但尚未达到完全模拟人脑的程度。当前研究多聚焦于疾病模型和能效优化,未来需突破活体细胞培养、网络稳定性等关键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