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历史的发展主要分为以下四代,每代以核心硬件技术革新为标志:
-
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1946-1958年)
-
硬件 :采用真空电子管作为逻辑元件,体积庞大、功耗高、可靠性差。
-
软件 :以机器语言和汇编语言为主,应用领域为军事和科学计算(如弹道模拟、核物理研究)。
-
代表机型 :ENIAC、EDVAC、UNIVAC。
-
-
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1958-1964年)
-
硬件 :用晶体管替代电子管,体积缩小、能耗降低、运算速度提升(每秒数万次)。
-
软件 :引入操作系统(如FORTRAN、COBOL)和高级语言,应用扩展至数据处理和工业控制。
-
代表机型 :IBM 7094、CDC 6600。
-
-
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1965-1971年)
-
硬件 :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MSI/SSI),进一步缩小体积、降低功耗,运算速度提升至每秒数百万次。
-
软件 :操作系统发展成熟,支持分时系统,高级语言(如Basic、Pascal)普及。
-
代表机型 :IBM System/360、DEC PDP-8。
-
-
第四代: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1972年至今)
-
硬件 :以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为核心,性能和规模大幅提升,价格大幅降低。
-
软件 :操作系统高度集成,支持复杂应用(如数据库、图形处理),普及至家庭和办公场景。
-
代表技术 :微处理器、个人计算机(PC)。
-
补充说明 :部分资料提到第五代(智能计算机),但主流分类仍以四代为主,第五代涉及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