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时代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通常被划分为四个主要时代,每个时代以核心技术突破和标志性发展为特征:
一、电子管计算机时代(1946-1957年)
-
核心技术 :采用电子管作为逻辑元件,体积庞大(如宾西法尼亚大学ENIAC重达30吨,占地170平方米)。
-
特点 :运算速度较慢(每秒5000次加法),可靠性差,功耗高,主要用于科学计算。
-
标志性事件 :1946年ENIAC的诞生,标志着计算机时代的开始。
二、晶体管计算机时代(1958-1964年)
-
核心技术 :用晶体管替代电子管,体积缩小至3立方英尺,功耗降低至100瓦。
-
特点 :运算速度提升至每秒几十万次,出现FORTRAN、COBOL等高级语言,操作系统初步形成。
-
标志性事件 :1958年贝尔实验室推出TRADIC,1959年基尔比发明集成电路。
三、中小规模集成电路(SSI/MSI)时代(1965-1970年)
-
核心技术 :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SSI、MSI),集成度显著提高。
-
特点 :体积进一步缩小至约4平方毫米,运算速度达每秒几百万次,应用领域扩展至工业控制、数据处理等。
-
标志性事件 :1965年IBM推出S/360系列计算机。
四、大规模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时代(1970年至今)
-
核心技术 :使用大规模集成电路(LSI)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集成度达到数十亿个元件。
-
特点 :运算速度提升至每秒数十亿次,微处理器(如8086、8088)出现,计算机进入个人电脑时代,网络技术快速发展。
-
标志性事件 :1971年Intel推出8086微处理器,1972年推出Z80。
补充说明
-
时间划分差异 :部分资料将第一代结束时间延长至1958年,但主流划分仍以1946年为起点。
-
后续发展 :第四代计算机之后,计算机技术持续演进,如并行计算、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突破,但未形成独立时代划分。
以上四个阶段概括了计算机从硬件到软件的系统性发展,反映了技术进步对计算能力的指数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