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电子计算机传统的分代方法,第一代至第四代计算机的顺序及特点如下:
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1946-1958年)
-
核心元件 :真空电子管
-
特点 :体积庞大、功耗高、可靠性差、运算速度较慢(每秒数千至数万次),但奠定了计算机发展的基础。
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1958-1964年)
-
核心元件 :晶体管
-
特点 :体积缩小、能耗降低、可靠性提高、运算速度显著提升(每秒数十万次,可达300万次),开始应用操作系统和高级语言。
第三代:中小规模集成电路(MSI/SSI)计算机(1964-1970年)
-
核心元件 :中小规模集成电路
-
特点 :运算速度进一步加快(每秒数百万次),产品实现通用化、系列化和标准化,应用领域扩展至文字处理和图形图像处理。
第四代: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LSI/VLSI)计算机(1970年至今)
-
核心元件 :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
特点 :运算速度达到每秒数千万次,价格大幅下降,计算机普及至个人电脑、服务器等终端设备,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
补充说明
-
机械计算机 (如打孔卡片机)属于计算机发展的早期形态,但不属于传统四代分类体系。
-
光器件计算机 (如光纤计算机)属于新一代计算技术,但不属于传统四代范畴。
以上分代标准主要基于硬件核心元器件的演变,反映了计算机性能与成本的递进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