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是ENIAC(电子数值积分计算机),它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莫奇利和埃克特团队研制,重达30吨、占地170平方米,每秒可执行5000次加法运算,专为二战弹道计算设计,标志着电子计算时代的开端。
-
诞生背景与军事需求:二战期间,美军急需快速计算炮弹轨迹,传统人工计算需数月,而ENIAC将时间缩短至30秒。美国陆军资助48万美元(相当于今619万美元)支持研发,使其成为解决复杂数学问题的“超级工具”。
-
技术突破与硬件配置:ENIAC采用1.8万个电子管和7000多个晶体二极管,通过插线板编程实现通用计算。尽管无现代内存,但支持循环和分支操作,运算速度比继电器计算机快1000倍,甚至参与首颗原子弹研制。
-
局限性与历史争议:ENIAC需手动重连线路切换程序,电子管每15分钟可能烧坏一次。1973年专利争议中,法院认定其设计部分借鉴更早的ABC计算机,但公众仍视其为通用电子计算机的里程碑。
-
影响与遗产:ENIAC催生了冯·诺依曼的“存储程序”概念,直接推动现代计算机架构发展。退役后部分组件陈列于史密森尼博物馆,其每秒5000次运算的“原始”性能,如今已被智能手机芯片万亿倍超越。
从ENIAC的庞然身躯到今日纳米级芯片,计算机的进化印证了“解决问题”的初心如何重塑人类文明。下次轻触屏幕时,不妨回想这台用插线板编织数字神话的“初代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