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在中国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1956年国家《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将计算机列为重点发展领域为标志,1958年成功研制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103机,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此后中国计算机技术经历了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到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迭代,并在巨型机、芯片等领域取得全球性突破,如1983年银河-I亿次机、2002年龙芯CPU等。
中国计算机的兴起可分为四个关键阶段:
- 奠基阶段(1956-1964年):1956年成立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1958年103机(每秒1500次)和1959年104机(每秒1万次)相继问世,填补国内空白。1964年自行设计的119机达每秒5万次,为当时全球最快的电子管计算机之一。
- 自主创新阶段(1965-1979年):1965年首台晶体管计算机109乙机诞生,1973年首台百万次集成电路计算机150机研制成功,1974年DJS-130小型机实现量产,推动工业应用普及。
- 产业化转型(1980-1999年):1983年银河-I亿次机打破国外垄断,1990年代联想微机、曙光并行机等国产化产品崛起,1997年银河-III达每秒130亿次,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 全球化竞争(2000年至今):龙芯、神威等自主芯片技术突破,2010年后天河、神威系列超算多次问鼎全球榜首,人工智能与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持续发力。
中国计算机从引进消化到自主创新,仅用数十年便完成技术追赶,未来在智能化与算力革命中将继续扮演关键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