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芯片主要由中芯国际(SMIC)、华为海思、紫光展锐等国内企业制造,同时依赖台积电(TSMC)等国际代工厂。关键技术突破包括14nm量产、7nm研发,以及自主架构创新(如华为鲲鹏)。政府通过大基金和产业政策推动国产化,但高端制程仍面临光刻机限制和技术封锁挑战。
-
本土制造主力
- 中芯国际:国内最大晶圆代工厂,14nm工艺量产,7nm进入风险试产,北京、上海建有12英寸产线。
- 华为海思:设计麒麟芯片,受制裁后转向堆叠技术和异构计算提升性能。
- 紫光展锐:专注物联网和5G芯片,虎贲系列用于荣耀等手机。
-
国际合作与代工
- 台积电:为华为等企业代工7nm/5nm芯片,南京厂扩产28nm产能。
- 三星/英特尔:部分订单分流至韩国、美国工厂,但受地缘政治影响。
-
技术攻坚方向
- 光刻机:上海微电子交付28nm光刻机,DUV国产化加速。
- 材料:沪硅产业12英寸硅片量产,南大光电突破光刻胶。
- 封装:长电科技先进封装技术缩短与海外差距。
-
政策与资本支持
- 国家大基金二期注资超2000亿元,重点投向设备、材料领域。
- 科创板推动芯原股份等企业上市融资。
国产芯片正从“替代”转向“创新”,5G、AI、车规级芯片成为新增长点,但需突破EUV光刻和EDA工具“卡脖子”环节。未来3-5年是实现28nm全自主供应链的关键窗口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