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起,多项新规将正式实施,涵盖教育、交通、人工智能、消费者权益等民生领域。未成年人保护强化,学校需建立欺凌和性侵害零容忍机制;电子驾照全国分批推行,28城可申领;AI生成内容需强制标识,防范虚假信息;网络刷单炒信将被重点规制,维护线上消费公平。这些新规以问题为导向,聚焦社会关切,旨在提升公共服务质量与安全保障水平。
教育领域迎来重大变革。《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明确禁止学校占用节假日补课,要求教师不得收受家长财物,并细化欺凌认定标准。修订后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强调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不得举办民办学校,民办学校招生需与公办同步,且不得组织学科类入学考试。交通方面,电子驾驶证将在北京、长春等28个城市推广,二手车异地交易登记同步优化,通过“交管12123”App即可办理货车电子通行码,大幅减少线下跑动。
人工智能监管迈入新阶段。《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办法》要求AI生成的文本、图片、音频等内容必须添加显式标识(如文字水印、语音提示),文件元数据中需嵌入隐式标识,确保可追溯性。服务提供者需在用户协议中明确标识规则,互联网平台需审核上架应用的合规性。此举将有效遏制AI技术滥用导致的虚假信息传播,平衡技术创新与风险防控。
消费者权益保护持续加码。《网络反不正当竞争暂行规》剑指刷单炒信、好评返现等乱象,明确平台需规范内部竞争行为。修订后的《慈善法》要求个人求助信息发布者承担真实性责任,防止虚构事实骗取救助。退役军人安置、纳税人跨区迁移等服务流程进一步简化,保密技术升级,彩票兑奖个税政策延续,多维度回应公众期待。
9月新规以法治力量护航社会发展,既有对新兴技术的规范引导,也有对传统痛点的精准施策。建议公众及时关注细则,充分利用政策红利,同时主动适应合规要求,共同营造更有序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