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旨在规范注册会计师对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独立鉴证,确保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以下是主要采取的措施:
1. 明确审计目标与范围
- 确定内部控制审计的前提条件,如被审计单位是否采用适当的内部控制标准,以及是否与管理层就责任达成一致。
- 明确内部控制审计的目标,包括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审计意见,并识别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中的重大缺陷。
2. 采用风险导向审计方法
- 实施自上而下的审计思路,从财务报表层次初步了解内部控制整体风险,识别重要账户及相关认定,测试企业层面的控制措施。
- 贯彻风险导向审计策略,合理规划审计范围和工作内容。
3. 规范业务约定书
- 要求会计师事务所与被审计单位签订单独的内部控制审计业务约定书,明确双方责任、审计目标、范围及报告形式等。
4. 整合审计框架
- 将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相结合,通过整合审计框架提高审计效率,同时确保内部控制评价的全面性。
5. 提升执业质量
- 对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提出要求,确保其能够独立、客观地开展审计工作,并对重大缺陷进行披露。
通过这些措施,《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不仅规范了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行为,还推动了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为企业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提供了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