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科室安全生产自查表是医疗机构落实安全责任、识别隐患的核心工具,覆盖医疗设备、消防设施、感染控制等10大高危场景,通过标准化清单实现动态风险管控,数据化存档支持责任追溯。其核心价值在于将复杂安全管理转化为可量化、可追踪的日常行为规范。
第一类:医疗设备与用电安全
每日检查急救设备(呼吸机、除颤仪)待机状态,重点核查心电监护仪电极片有效期;排查插线板负荷是否超载、线路有无老化,手术室/ICU需执行双回路供电专项检测。
第二类:消防通道与危化品管理
保持逃生通道畅通,禁止存放器械推车或医疗废弃物;氧气瓶存放区须配备防倾倒装置,乙醇等易燃试剂执行双人双锁制度,麻醉药品柜监控录像保存周期不低于90天。
第三类:院感防控与应急预案
消毒液配比浓度需每日校准并公示检测结果,紫外线灯累计使用时长达到1000小时必须更换;针对危重患者转运、医患冲突等突发事件,各科室每年实战演练不得少于2次。
第四类:辐射防护与生物安全
放射科需在CT操作间张贴剂量报警阈值,铅衣每年进行完整性检测;检验科生物安全柜定期进行气流流速测试,阳性标本转运使用三层密封包装并标注国际通用生物危害标识。
使用自查表需遵循“PDCA循环”:科室安全员每日勾选检查项并签字,院感办每月分析高频问题项,如75%的跌倒事件集中在夜间输液区,则应加装防滑扶手及地面反光警示条。纸质记录同步扫描为电子档案,保存期限与医疗病历同等级别管理。
定期更新自查表内容,将国家卫健委最新发布的《医疗机构风险排查指南》纳入评估体系。重点科室可引入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温湿度、烟雾浓度等数据,与人工检查形成双重保险。发现设备带外壳漏电等重大隐患时,必须执行“问题不过夜”原则,通过医院OA系统启动红色预警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