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查记录的填写需根据具体场景(如安全隐患、消防检查等)确定内容结构,但核心要素通常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基础信息
-
排查时间与地点
明确记录检查的具体日期、时段及发生地点,便于追溯和定位问题。
-
排查人员
注明检查人、记录人及负责人签名,确保责任可追溯。
二、隐患描述
-
隐患类型与位置
详细描述隐患类别(如消防设施、电气线路等)及具体发生部位,需客观准确。
-
影响评估
分析隐患可能引发的安全风险及后果,为制定整改措施提供依据。
三、处理措施
-
整改方案
列出针对隐患的具体整改措施,包括技术手段、责任分工及时间节点。
-
复查结果
记录整改后的复查情况,确认隐患是否彻底消除。
四、特殊情况说明
-
不生产记录 :若检查期间设备或场所未运行,需标注“白/夜不生产”或“不生产”。
-
隐私保护 :涉及个人信息的排查(如犯罪记录),需依法保密并仅记录必要内容。
五、模板规范
-
使用统一表格,确保格式一致,如道客巴巴等平台提供标准化模板。
-
固定人员检查时需在记录人处签字确认,临时替代人员需额外签名。
注意事项 :不同行业(如教育、消防)可能有特定补充要求,建议结合实际场景调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