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安全生产的核心风险点集中在瓦斯爆炸、水害、火灾、顶板事故及冲击地压五大类,防控需以“双重预防机制”为基础,结合工程治理与智能监测。 其中,瓦斯异常、地质构造带透水、采空区自燃等高风险环节必须通过系统性管控和实时预警来降低事故概率,而人员操作规范与应急预案则是最后防线。
瓦斯风险防控需构建“监测-抽采-通风”三位一体体系。高精度传感器实时监测浓度,抽采系统动态达标可减少积聚风险,通风网络优化确保风流稳定。高瓦斯矿井需严格执行“五对口”检查,突出矿井还应落实保护层开采。动火作业必须撤人并审批专项措施,严禁电气设备失爆。
水害防治遵循“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原则。地表防洪工程(如堤坝加固)与井下探放水设备联动,过断层时加强顶板离层量与涌水量监测。水文地质复杂矿井需建立疏排水系统,汛期严格执行“三制度一预案”,发现挂汗、水声等透水征兆立即停产撤人。
火灾防控聚焦电气设备管理与煤炭自燃预防。电缆过载保护、摩擦火花隔离是关键,采空区注浆注氮可抑制氧化。内因火灾需监测CO浓度变化,外因火灾则严禁携带火种,电焊作业需隔离可燃物。机载临时支护装置与矿压在线监测能有效预防顶板事故,过构造带时超前注浆加固。
冲击地压矿井需优化采掘布局避免应力集中,实施“区域先行、局部跟进”治理。复合灾害矿井应开展安全论证,配套限产停产机制。所有风险点均需明确管控责任人,通过“双全日”排查(系统隐患+人员违章)提升本质安全水平。
煤矿安全是动态管理过程,需将风险清单与现场演练结合。每月更新研判结果,每季度评估防控措施有效性,才能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御”的转变。企业应优先采用智能巡检机器人、瓦斯抽采动态评价等新技术,筑牢安全生产的多重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