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下岗位风险及防范措施需从技术、管理、人员三方面入手,确保作业安全。以下是具体分析:
一、主要风险及防范措施
-
顶板事故
-
风险:顶板活矸、支护失效导致冒顶、片帮
-
措施:定期检查顶板,采用锚杆、喷浆、充填加固;严格执行“敲帮问顶”制度。
-
-
瓦斯爆炸与中毒
-
风险:瓦斯浓度超标、通风不良
-
措施:实时监测瓦斯浓度,严格执行抽放、封闭制度;加强通风系统维护。
-
-
机械伤害与物体打击
-
风险:设备故障、物料坠落
-
措施:定期维护设备,正确操作机械;加强物料捆绑与运输轨道检查。
-
-
高处坠落与触电
-
风险:未系安全带、带电设备操作
-
措施:严格佩戴安全绳,定期检修电气设备;设置防护栏和警示标识。
-
-
水灾与火灾
-
风险:矿井水患、电气火灾
-
措施:完善排水系统,设置防水设施;加强电气设备防爆与巡查。
-
二、管理措施
-
双确认机制
- 班队长与岗位工共同确认作业环境、设备状态,通过“手指口述”法实现人机环境联锁。
-
安全培训与教育
- 定期开展安全培训,重点讲解操作规程、应急处理;新员工必须持证上岗。
-
隐患排查与闭环管理
- 建立隐患排查制度,重点检查通风、支护、设备等;对关键工序实施视频监控复核。
三、人员管理
-
规范操作与监督
- 严格执行“十不吊”“三停四查”等操作规程;禁止酒后作业、单独作业。
-
防护用品与定位管理
- 要求佩戴安全帽、防护服、安全绳等;入井必须携带人员定位卡。
四、技术保障
-
安全监控系统
- 配置瓦斯传感器、顶板压力传感器等;实现关键区域视频全覆盖。
-
工艺改进与设备升级
- 采用自动化支护技术,优化运输设备;定期对超前支护长度、支柱初撑力等关键参数进行标准化控制。
通过以上措施,可系统降低井下作业风险,保障人员安全。需持续强化管理和技术创新,形成全员参与的安全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