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第39条第6款明确规定:劳动者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用人单位可单方解除劳动合同且无需支付经济补偿。 该条款属于“过失性辞退”情形之一,强调法律对严重违法行为的零容忍,同时赋予企业合法用工自主权。以下从法律要点、适用场景及注意事项展开解析:
-
核心法律条文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39条,若员工因犯罪被判处刑罚(包括缓刑),用人单位有权立即解除劳动关系。此情形区别于“无过失性辞退”或“经济性裁员”,企业无需提前通知或支付补偿金,但需确保解除程序合法合规。 -
典型适用场景
- 刑事定罪:员工因职务侵占、商业贿赂等犯罪行为被法院生效判决认定有罪;
- 司法程序确认:需以公安机关、检察院或法院的正式法律文书为依据,企业不可主观臆断或仅凭传闻解除合同;
- 时效性:解除动作应在刑事责任被依法确认后及时作出,避免因拖延产生法律风险。
-
企业操作警示
- 证据链完备:保留判决书、拘留通知书等司法文件作为解除依据,防止被反诉违法解除;
- 程序合规:即使依据本条款解除合同,仍需书面通知员工并说明理由,同步通知工会(如有);
- 例外情形:若员工处于孕期、医疗期等特殊保护期,需结合其他法律条款综合评估解除合法性。
劳动者应知法守法,企业则需平衡管理权与法律底线。遇到此类争议时,建议双方通过劳动仲裁或司法途径明确权利义务,避免因操作不当引发二次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