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风险隐患排查工作方案的核心在于构建常态化机制、覆盖重点区域、引入智能技术、强化多方协作及落实责任到人五大关键点,通过系统化手段预防安全事故发生。
第一,建立动态排查机制。组建由校领导、安保部门、后勤人员及教师代表构成的专项小组,每月开展常规巡查,学期初、假期前进行集中排查,确保教学楼、实验室、宿舍等重点区域隐患及时发现。对消防设施、电路老化、运动器械等建立台账,明确整改时限与复查标准。
第二,聚焦高风险场景管理。实验室需规范危化品双人双锁制度,食堂强化食品留样与燃气泄漏预警,校车实施GPS定位与驾驶员健康监测。针对校园欺凌、心理危机等隐性风险,设置匿名举报渠道与心理健康筛查系统,确保早发现早干预。
第三,应用智能化监测工具。部署物联网烟雾传感器、AI视频监控系统,实时捕捉异常数据;利用大数据平台分析历年事故规律,预测高发时段与区域。例如雨季前自动筛查排水系统,极端天气启动电子围栏预警。
第四,构建联防联控体系。联合消防、市监、卫健等部门开展联合演练,每学期组织2次以上应急处置培训。引入家长志愿者参与校园周边交通疏导,与社区共享风险地图,形成“校内排查+校外联防”闭环。
第五,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实行“网格化”管理,划分责任片区并公示负责人信息,将隐患整改率纳入绩效考核。对瞒报、漏报行为启动问责机制,严重失职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学校需将风险排查纳入日常管理体系,定期优化方案细则,通过“人防+技防+制度防”三维发力,切实保障师生安全与教学秩序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