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巡查记录表是基坑工程安全管理的重要工具,其范本应包含检查项目、巡查频次、责任人签字、隐患描述及整改措施等核心要素,同时需符合行业标准和现场实际需求。规范的记录表不仅能够实时监控基坑稳定性,还能为后续施工提供数据支持,降低安全风险。
基坑巡查记录表的核心内容需涵盖土方开挖支护、降水排水、周边建筑物变形等关键检查项目。例如,每日需记录基坑边坡是否有裂缝、渗水现象,支护结构位移是否在允许范围内,并附上测量数据。对于深基坑或复杂地质条件,还需增加监测点位密度,明确不同施工阶段(如土方开挖、底板浇筑)的巡查重点。
记录表的格式设计需兼顾实用性与标准化。通常包含以下模块:1)基础信息(工程名称、日期、天气);2)巡查内容(分项检查清单,如围护结构、降水系统、周边环境);3)隐患分级(一般隐患标记黄色、重大隐患标记红色);4)整改闭环(整改责任人、期限及复查结果)。建议采用表格形式,每项检查结果用勾选、数据填写或照片编号关联,提高记录效率。
填写规范需注意三点:一是数据真实性,如沉降监测值精确到毫米;二是描述客观性,避免“基本正常”等模糊表述,改用“西侧边坡局部出现3mm裂缝,无渗水”;三是时效性,现场巡查后2小时内完成记录并上传管理系统。同时应建立电子台账与纸质版双重备份,确保追溯性。
当前部分项目中存在记录表流于形式、隐患描述笼统等问题。建议结合BIM技术实现巡查数据可视化,例如通过二维码关联三维模型中的监测点位,点击即可查看历史数据曲线。可引入AI图像识别功能,自动分析巡查照片中的裂缝宽度、支护结构倾斜度等指标,生成智能报告。
规范的基坑巡查记录是保障施工安全的第一道防线。项目管理者应定期组织记录表填写培训,并依据《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等文件更新范本内容,确保与最新技术要求同步。若发现连续异常数据,须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并留存完整记录链作为责任追溯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