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安全生产例会会议记录是保障医疗机构平稳运行的关键工具,核心价值在于规范流程、明确责任、追踪整改。通过系统化记录与落实,可有效降低医疗事故及设施风险,维护医患安全和正常诊疗秩序。
会议记录需包含三大基础结构。第一是会议基本信息,涵盖日期、地点、出席人员及主持人,重点标明缺席部门并备注补学要求。第二为核心内容板块,逐条记录各科室隐患排查结果,如急诊科氧气管道巡检周期调整、手术室备用电源切换测试数据。第三为决议事项签字确认,明确整改责任人、时限及验收标准,例如药剂科危化品存储柜升级需在15个工作日内完成供应商比选。
标准化流程包含四项要点。会前需汇总上月安全台账,由后勤、设备、院感等部门提交数据化报告。会中按“通报问题—分析原因—分配任务”的逻辑链推进,使用投影同步展示同类事故案例对比数据。会后24小时内形成会议纪要初稿,经分管院长审批后分发至相关科室,同步上传至医院OA系统“安全生产”专栏备查。
后续追踪机制依赖双轨并行。纸质版整改通知书要求接收人签收并扫描回传,电子版任务在智慧管理平台自动触发倒计时提醒。重大隐患实行“三级督办”制度,设备科需在72小时内提交维修方案,院办每48小时跟进进度并更新督办看板颜色标识。
数字化工具可提升管理效能。部署智能会议系统实现语音转文字记录,关键信息自动生成待办事项。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锅炉房、制氧站等重点区域,异常数据直接推送至下期会议讨论清单。移动端巡查APP支持整改前后对比照片上传,形成完整的电子化证据链。
定期优化会议记录模板,建立跨年度风险数据库,通过趋势分析预防系统性风险。重点培养科室安全员文档编写能力,将安全生产例会的决策效能转化为可见的医疗质量提升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