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必须依法开展风险评估,这是国家规范内部管理、防范廉政风险的核心要求,也是保障公共资金安全和公共服务效能的关键措施。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风险评估需覆盖预算、收支、资产等全业务流程,每年至少一次,重大变化需及时重评,且需单位负责人牵头成立专项小组落实。
-
法律强制性与适用范围
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含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等)均需执行风险评估,确保经济活动合法合规。重点防控资产流失、财务信息失真、舞弊腐败等风险,未履行评估将面临审计问责。 -
风险评估的核心流程
- 风险识别:通过业务流程梳理,锁定预算超支、采购违规、合同纠纷等高风险点。
- 等级划分:采用高、中、低三级分类,例如资金管理缺陷通常列为高风险。
- 应对策略:综合运用规避(如终止高风险项目)、降低(如强化审批)、分担(如购买保险)和承受(权衡成本效益)四类措施。
-
重点管控领域
预算执行、政府采购、建设项目等业务需专项评估。例如,大额资金支付必须集体决策,资产处置需第三方审核,合同管理实行归口监督,避免“一支笔”审批漏洞。 -
动态调整与信息化工具
外部政策变化或内部结构调整时需启动临时评估。部分单位已引入风险预警系统,通过数据分析实时监控异常,如环境部门对污染数据的动态追踪。
总结:风险评估是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的“防火墙”,需制度化、常态化。单位应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将风险防控嵌入日常管理,同时借助技术手段提升评估精准度,确保公共资源高效安全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