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风险评估是确保科研安全的关键环节,核心在于识别危害源、评估风险等级、制定防控措施。通过系统化分析实验各环节潜在危险,可有效预防事故,保障人员与环境安全。
1. 危害识别
- 实验材料:列出所有化学品、生物样本或设备,标注其毒性、腐蚀性、易燃性等特性。
- 操作步骤:分析实验流程中可能产生的高温、高压、辐射等危险因素。
- 环境因素:评估通风条件、空间布局是否可能放大风险(如气体积聚或操作受限)。
2. 风险等级判定
- 可能性与严重性:结合危害发生概率(如“偶尔”“频繁”)和后果(如“轻微受伤”“致命”),划分低、中、高风险。
- 量化工具:可参考风险矩阵表,将两者交叉定位风险等级。
3. 防控措施制定
- 优先消除风险:改用低毒试剂、简化高危步骤。
- 工程控制:安装通风橱、安全联锁装置等。
- 个人防护:明确需佩戴护目镜、防护服等装备。
- 应急预案:写明泄漏处理、急救措施及逃生路线。
4. 记录与动态更新
- 标准化模板:使用机构统一的评估表,确保关键项无遗漏。
- 定期复审:实验条件变更或新发现隐患时,需重新评估并修订文档。
实验风险评估需贯穿项目全程,通过“识别-控制-复查”闭环管理,将风险降至可接受水平。实际操作中应结合具体实验特点灵活调整,切忌形式化填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