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室风险评估的核心是识别潜在危害、分析风险等级、制定控制措施,通过系统化流程确保医疗用品安全。重点包括环境监测、操作规范、人员培训三大环节,需结合量化评分与动态管理。
-
风险识别
- 环境因素:温湿度、空气洁净度、设备运行状态(如灭菌器效能)。
- 流程漏洞:器械回收分类错误、包装破损、灭菌记录缺失。
- 人为风险:操作不规范(未穿戴防护装备)、培训不足导致的交叉污染。
-
风险分析与评级
- 严重性评分(1-5分):如灭菌失败导致感染(5分),标签错误(3分)。
- 发生频率(1-5分):高频问题(如手卫生疏漏)优先处理。
- 风险值计算:严重性×频率,≥12分为高风险,需立即干预。
-
控制措施
- 物理控制:安装实时环境监测系统,定期校准设备。
- 流程优化:双人核对灭菌参数,追溯系统记录关键节点。
- 人员管理:每月考核操作规范,高风险环节专项培训。
-
动态复查机制
- 每季度更新风险评估表,结合不良事件(如湿包率)调整措施。
- 采用PDCA循环(计划-执行-检查-改进)持续优化流程。
供应室风险评估需以数据为支撑,重点关注高频、高危害环节,通过标准化文档(如《风险登记表》)和定期复盘,形成闭环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