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发现孩子有自残行为时,家长应保持冷静、建立信任沟通、及时寻求专业帮助,并通过调整家庭环境和培养积极兴趣帮助孩子走出困境。以下是具体方法:
-
保持冷静,避免指责
发现孩子自残后,家长首先要控制情绪,避免质问或责备。用平和的态度表达关心,例如:“我看到你手臂上的伤痕,很担心你,能和我聊聊吗?”避免让孩子感到被审判,加重心理负担。 -
倾听而非说教
给孩子安全的空间倾诉感受,耐心倾听不打断。避免用“你想太多了”“这不算事”等否定其痛苦。可通过提问引导,如:“是什么让你觉得这样做能缓解情绪?”帮助孩子识别情绪根源。 -
明确表达支持与陪伴
用行动传递无条件支持,比如:“我知道你现在很痛苦,但我会一直陪着你。”避免空洞的安慰,而是具体协助解决问题,如共同制定情绪管理计划(深呼吸、写日记等替代方法)。 -
及时联系心理专家
自残可能是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的表现,需尽快预约心理咨询或医院精神科。若情况紧急(如伤口感染、自杀倾向),立即送医。家长可陪同孩子参与治疗,学习专业应对策略。 -
改善家庭互动模式
检查家庭是否存在高压、忽视或冲突,调整教育方式,减少批评,增加鼓励。例如设立固定的亲子交流时间,通过家庭活动增强归属感,避免孩子孤立无援。 -
引导健康宣泄方式
帮助孩子找到替代自残的释放途径,如运动、绘画、音乐等兴趣爱好。对于青春期孩子,可鼓励参与社交或志愿活动,重建自我价值感。
自残是孩子求助的信号,家长需用耐心和科学方法应对。若尝试上述措施后仍无改善,务必坚持专业干预,避免延误治疗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