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中的去人格化(Depersonalization)是指个体在群体中因身份认同丧失或自我控制减弱,从而表现出非典型行为或情感状态的现象。以下是关键要点:
-
核心定义
去人格化指个体在群体中因对群体的认同而失去个人身份感,导致自我意识模糊,行为失控,甚至出现反社会行为。
-
主要表现
-
群体行为失范 :如起哄、推搡等,个体因责任分散而忽视他人痛苦;
-
情绪与认知分离 :表现为情感淡漠、对自身行为缺乏责任感;
-
极端案例 :情绪耗竭时可能发展为完全“去人格化”,将他人视为“物化”对象。
-
-
理论解释
-
社会心理学视角 :群体压力导致自我控制减弱,个体易产生从众或攻击行为;
-
精神分析解释 :可能作为防御机制,帮助个体应对群体中的压力或冲突。
-
-
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去人格化与“去人性化”(职业倦怠中的情感衰竭维度)虽名称相近,但前者侧重群体环境中的行为变化,后者更多指个体职业压力下的心理状态。
-
应用领域
常见于****分析(如网络暴力)、教育场景(教师职业倦怠)及心理健康评估中,是理解群体行为和个体心理变化的重要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