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在传统历法中有多个雅称,其中最广为人知的是“荷月”和“伏月”,分别源于荷花盛放与三伏酷暑的时令特征。古人还根据气候、农事和自然现象赋予六月更多诗意别称,如“季夏”“焦月”“荔月”等,既反映季节特性,又蕴含文化意趣。
- 荷月:六月荷花亭亭玉立,成为炎夏中的独特风景,苏杭一带甚至将六月二十四定为观莲节,赏荷习俗延续至今。
- 伏月:因初伏、中伏多集中于六月,酷热难耐,故称“伏月”,《尔雅》中亦有“六月为且”的记载,后演变为“焦月”,形容万物似被烈日炙烤。
- 季夏:夏季分为孟、仲、季三阶段,六月为季夏,别名“杪夏”(“杪”指时节末尾),体现古人对季节更替的细腻观察。
- 暑月与溽暑:小暑、大暑节气多逢六月,闷热潮湿的气候催生了“暑月”“溽暑”等称谓,侧面反映古人对自然环境的感知。
- 荔月:六月荔枝成熟,唐代杜牧“一骑红尘妃子笑”的典故,让“荔月”成为充满果香与历史韵味的别称。
这些雅称不仅是时间的标记,更承载着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与生活的智慧。若想深入感受六月之美,不妨从一池荷花或一颗荔枝开始,体会传统历法的诗意与实用并存的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