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作为盛夏的开端,拥有众多充满诗意的别称和雅称,既反映了自然物候特征,也承载了古人对季节的独特感悟。其中最广为人知的是荷月(荷花盛放)、伏月(三伏酷暑)、焦月(万物炙烤)、荔月(荔枝成熟)和季夏(夏季尾声),这些名称或源于气候特点,或关联民俗活动,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细腻与智慧。
- 荷月与莲月:江南地区六月下旬荷花进入盛花期,苏杭一带自古有“观莲节”的习俗,画舫游湖、赏荷纳凉,故以“荷月”为名。杨万里笔下“接天莲叶无穷碧”正是此景写照。
- 伏月与暑月:六月包含初伏、中伏,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段,“伏”即避暑之意,“暑月”“烦暑”“溽暑”等名称均凸显了闷热潮湿的气候特征。
- 焦月与遁月:阳光炽烈如烤焦万物,古人形象地称六月为“焦月”;而“遁月”则表达了人们避暑寻凉的愿望,如《事物异名录》所载“盛热,故曰焦”。
- 荔月与天贶:六月瓜果成熟,荔枝尤为瞩目,得名“荔月”;六月初六“天贶节”则是曝晒衣物、防霉除潮的传统节日,“天贶”意为天赐吉日。
- 季夏与暮夏:按季节排序,六月属夏季第三个月,故称“季夏”,同义雅称还有“杪夏”“晚夏”,寓意夏之将尽。
从荷风送香的浪漫到酷暑难耐的煎熬,六月的别称既是自然现象的凝练,也是生活智慧的结晶。不妨在盛夏时节细品这些雅称背后的文化意趣,感受古人“以物候纪岁时”的隽永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