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月、季夏、焦月
六月作为夏季的末尾阶段,拥有丰富的雅称,这些名称多与自然景观、气候特征及文化内涵相关。以下是六月的主要雅称及由来:
一、自然景观类
-
荷月
因农历六月荷花盛开,出淤泥而不染,故得名。唐代王昌龄《采莲曲》中“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便是对荷月美景的写照。
-
季夏
夏季三个月(孟夏、仲夏、季夏)的末尾阶段,古籍《礼记·月令》称其为“季夏之月”,也有“暮夏”“晚夏”等别称。
二、气候特征类
-
暑月/烦暑/溽暑
六月酷热难耐,小暑、大暑节气多在此月,故称“暑月”;闷热潮湿的天气引发烦躁,又称“烦暑”“溽暑”。
-
伏月/焦月
三伏天中最热的阶段(初伏、中伏)多在六月,故称“伏月”;赤日当空、万物焦灼的景象引发“焦月”之说。
三、文化内涵类
-
精阳
六月阳气最盛,古籍《易·系辞上》称“精阳”,体现其作为夏季极点的地位。
-
遁月
因酷热难耐,人们纷纷避暑,故称“遁月”,意为“逃离炎热”。
四、诗意雅称
-
林钟 :源于《礼记·月令》"季夏之月,林钟鸣矣",指夏季末尾鸟鸣声稀疏。
-
天贶 :《礼记》中称六月为"天贶月",寓意丰收与祥瑞。
其他补充
-
未月 :农历六月又称"未月",与节气"芒种"相邻。
-
荔月 :个别文献用"荔月"指代六月,但使用频率较低。
这些雅称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六月的自然与人文特色,既有对荷花等植物的赞美,也蕴含了古人对季节更迭的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