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艾滋病感染比例约为1‰(千分之一),即每1000人中约有1名HIV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总存活病例数超132万例,性传播占比超97%且呈现年轻化与老年群体双增长趋势。以下是关键数据与深度解析:
-
核心数据与流行特征
截至2024年6月,全国现存活感染者/患者达132.9万例,首次超越美国(120万例),成为全球感染人数最多的国家。地域分布高度集中,四川(17.47万例)、广西、重庆等西南省份占全国病例40%以上,而东部沿海地区感染率普遍低于3/10万。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群体年增约3000例,60岁以上老年感染者占比已达20%,预计未来十年可能升至三分之一。 -
传播途径与高危人群
性传播占绝对主导(97%),其中异性传播73%、同性传播25%。男性感染者占比超70%,且青年学生通过男男性行为感染比例持续攀升。老年人因检测率低、晚发现率高,成为隐性传播源。尽管母婴传播率已降至0.1%,但每例均需投入大量医疗资源阻断。 -
防治挑战与政策响应
政府通过《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规(2024—2030年)》设定明确目标:2025年前高危人群干预覆盖率达95%,男性同性性行为危险行为减少10%。出入境新规将艾滋病纳入监测传染病,强化源头管控。但现实困境在于,社会歧视导致30%感染者隐瞒病情,农村地区检测治疗资源不足。 -
公众认知误区修正
感染率1‰≠随机传播风险。日常接触、蚊虫叮咬等不会感染,但无保护性行为(尤其多性伴)、非法医疗操作等是主要暴露场景。需摒弃“艾滋病=道德污名”偏见,科学认知才能有效预防。
提示:定期检测是防控核心,全国已有3000余家机构提供免费服务。若72小时内发生高危暴露,立即使用阻断药可降低感染风险90%以上。防“艾”需全社会理性应对,而非恐慌排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