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艾滋病分布图显示,全国现存活HIV/AIDS患者超135万例,地域分布高度集中且传播途径以性接触为主。西南地区(云南、四川、广西等)为疫情最严重区域,其中四川感染者达17.47万例居首;异性传播占比73.4%,成为主要扩散渠道;青年和老年群体感染率持续上升,防控形势严峻。
-
地域分布特征
艾滋病疫情呈现“西南高、东部低”的格局。云南(超11万例)、四川(17.47万例)、广西(12.32万例)三地合计占全国总感染人数的30%以上。新疆因历史吸毒问题感染率显著(10.1万例),而山东、河北等地感染率不足全国平均水平1/10。经济发达地区如广东(4.03万例)、北京(3.91万例)因人口流动频繁,病例数仍居高不下。 -
核心传播途径
性传播占比超98%,其中异性性行为贡献73.4%,同性传播占25.2%。老年群体(50岁以上)新增病例增速显著,部分因丧偶后寻求商业***且防护意识薄弱;青年学生中男男性行为传播占比突出,与性教育缺失直接相关。血液传播(如吸毒共用针具)在新疆等局部地区仍存遗留问题。 -
人群风险变化
男性感染者占比76%(男女比3.8:1),15-24岁青年学生病例数波动上升,部分高校成为隐性传播温床。隐匿感染者占比约20%-30%,因未主动检测或隐瞒病史加剧社区传播风险。母婴阻断技术虽将母婴传播率压降至0.1%,但偏远地区孕早期筛查覆盖率不足。 -
防控关键挑战
西南地区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导致检测和治疗可及性差;社会歧视使67%感染者回避就医。性教育普及率低,仅30%青少年掌握正确防护知识。流动人口(如务工群体)多***现象普遍,安全套使用率不足50%。
提示:了解居住地疫情风险等级,定期检测(尤其高危行为后72小时内阻断);坚持使用安全套可降低80%以上感染风险。消除歧视、扩大匿名检测服务是遏制疫情扩散的社会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