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晚年想除掉诸葛亮的说法缺乏确凿的历史证据支持,更多是基于对历史事件的主观解读。尽管一些记载和传说中暗示了这种可能性,但这些往往经过后人的艺术加工与演绎。
刘备在临终前确实采取了一些措施来确保权力平稳过渡给儿子刘禅,其中包括托孤于诸葛亮,并同时任命李严为副手以制衡诸葛亮的权力。这表明刘备对于诸葛亮的权力有着一定的防备心理,但他同样深知诸葛亮对于蜀汉的重要性及其忠诚度。刘备曾公开表示如果刘禅能够胜任,则由诸葛亮辅佐;若刘禅无能,则诸葛亮可取而代之,这句话表面上是对诸葛亮的高度信任,实际上也可能是一种深思熟虑的政治策略。
- 政治考量:刘备作为一位经验丰富的政治家,在处理继承问题时必然考虑到各种可能的风险因素,包括如何平衡朝廷内部不同势力之间的关系。
- 个人情感与国家利益:尽管存在对诸葛亮权力集中的担忧,但刘备与诸葛亮之间深厚的君臣情谊以及共同的理想追求使得任何关于“除掉”诸葛亮的想法都显得不太现实。
- 历史记载分析:从现有的历史资料来看,刘备并没有实际执行过任何意图伤害或削弱诸葛亮地位的行为,反而在其去世前明确表达了对诸葛亮的信任和支持。
虽然历史上有关刘备晚年的某些安排可能让人联想到他对诸葛亮有所保留,但这并不意味着刘备真正打算“除掉”诸葛亮。相反,他通过精心设计的政治布局确保了政权的稳定交接,并且继续依赖诸葛亮的智慧来治理国家。关于刘备晚年想要除掉诸葛亮的观点更多是一种推测而非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