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岗“优亲厚友”的认定核心在于对比合规性与公平性,需满足“亲友符合条件但分配不公”或“亲友不符合条件却违规上岗”两种情形,且需通过程序透明、群众监督、数据核查等多维度验证。
-
合规性对比
若村干部亲友符合公益岗条件(如贫困人口、残疾人等),但与其他同等条件村民相比获得更多利益(如优先上岗、更高补贴),则构成“优亲厚友”。反之,若亲友完全不符合条件却通过虚假材料或权力干预上岗,则属于违规行为,可能涉及贪污或渎职。 -
程序合法性审查
公益岗聘用需严格遵循公开报名、民主评议、公示等流程。若跳过关键步骤(如未公示或评议造假),或存在“应报备未报备”“冒名顶替”等问题,即使结果看似合规,程序漏洞仍可佐证优亲厚友。 -
群众监督与投诉
村民反馈是重要依据。例如,同一家庭多人上岗、岗位补贴与工作量明显不匹配、长期脱岗仍领薪等异常情况,经查实后可认定存在不公。多地案例显示,此类问题常通过举报或大数据比对暴露。 -
数据与资金追溯
通过跨部门数据核查(如比对亲属关系、营业执照、社保记录等)可发现“关系岗”。若资金发放记录显示亲友补贴异常偏高,或与其他同类岗位差异过大,需进一步调查合理性。 -
纪律与法律定性
党纪明确“优亲厚友”需以“亲友符合条件但分配不公”为前提,而亲友不符合条件直接上岗则属违法。例如,山东、湖南等地通过专项整改清退违规人员,并追回资金,凸显分类处置的必要性。
总结:认定公益岗优亲厚友需综合程序、证据与群众意见,既要避免误伤合规安置,也要严打权力滥用。建议完善动态监管机制,强化公示与第三方审计,确保公益属性不被扭曲。